第2期
(总第575期)
2025年4月3日
关于老城区文旅资源创新开发的建议
市知联会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旅业态融合发展,老城区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虽然老城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部分资源较为分散,缺乏“吸睛力”,整合与联动不够。琅琊山景区晋升5A级及漂流项目爆火后,由于城区遵阳街、清流街知名度不高、特色不够明显,周边的皇甫山景区、井楠又距离较远,能吸引游客“留下来住一夜”的不多,景点溢出效应不明显。
二是文化底蕴开发深度不够。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资源,如古建筑、古遗迹等,开发仅停留在基础的观光层面,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示。自2016年起,市级相关部门对吴棠故居、章益故居、北大街等10余处历史地标、街区进行了修缮复建,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一定程度上恢复明清古城市风貌,但未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消防未验收等原因,大量历史建筑还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建筑存在只建不管、未办理验收手续、资产权属错综复杂等问题。如历史文化名城改造项目已中途停工闲置,由施工方看管;吴棠和章益故居按照古建标准规划设计,迟迟不能通过消防验收;奠枕楼的一楼二楼产权归属祥源集团且已被用于门面房租赁,可用的四、五楼因上楼电梯无法使用;拱极门、化日门、丰泰门及南湖四期的古城楼无水、无电、无验收;下水关水系不通,瓮城旁边是死水,水生态环境受影响。
三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不响亮。就目前来看,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风景区和文化街区,未能在整个城区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市文旅系统对欧阳修、王阳明、韦应物、辛弃疾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以及醉翁、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开展了“阳明文化周”和“滁州古城行走—十二月令”等一系列活动,但还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未能形成具有全国或区域较大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协调机制。建议由一名分管市领导牵头,组织市国资委、市住建局(名城办)、市文旅局、市文旅投、消防部门和琅琊区等共同成立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暨文旅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定期统筹推进建设开发工作。同时,搭建市区两级共同参与、盈亏与共的开发建设企业,赋予较大的运营自主权,实现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干。
二是深化资源建设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修缮建筑、文化街区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闲置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该建设的建设、该改造的改造、该验收的验收,不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困难久拖不决,让重要的大手笔投资项目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考虑引入大型文旅运营主体,结合实际,借鉴杭州小荷直街模式,对已改造的古城街区实行划片招商,招引本土商家或者创业青年入驻,租金价格不能定得太高,实行孵化—扶持—提升“三步走”,同时发挥属地作用,市、区和街道三级联动,以“共享收益”推动“共同发展”文旅商业街区,承接琅琊山的人气和流量,实现文旅的延伸和链式发展。
三是营造全域文化品牌氛围。放大“亭”城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同时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挖掘和研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周、主题展览、名人故居研学游等形式,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举办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让“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让群众成为滁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义务宣传员”,共同打造独具体色的老城历史文化名城。
四是用主题活动创新老城区文旅资源。各个景点结合自身特点谋划特色主题活动,建议市文旅局统筹主题活动规划,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如,在遵阳街、清流街等景点常态化举办互动、共创体验活动,游客可穿汉服夜游古城墙,进行古乐演奏和非遗展示,开设游戏体验区,如投壶、诗词接龙、手工制作等。可开展集市摆摊民俗活动,营造热闹的市井氛围,建议市住建局配套实施“微更新”工程,改造古城门灯光秀系统,划定“民俗展演带”,规范夜市摊点智能水电接口。或以名人故居景点、美好乡村景点为背景,开展亲子研学活动,建议市教体局开发“跟着课本游亭城”课程包,加速认证省级研学基地。
五是用年轻化传播视角做好宣传。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可重点利用短视频模式,进行网红营销,可设立年度百万级流量扶持计划,奖励优质创作者,着重宣传“亭”文化,将潮流文化、二次元、国潮等融入旅游宣传内容,试点“文旅特派员”制度,选派年轻干部驻点网红景点运营,同时与高校合办“文旅内容电商”订单班,培养短视频创作人才,以网言网语传递核心信息,用创意内容引发自主传播,增强年轻游客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来源:信息调研室
初审:陈力
审核:刘羽
审签:边叶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