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强市建设,紧扣“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定位,抓粮食稳产保供、抓加工转型升级、抓产业“双招双引”,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呈现“基础牢、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滁州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独特优势,但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在做强种养业、做优精深加工、做精公共品牌、做活产业业态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为此,建议:
(一)聚焦现代种养业发展,筑牢绿色食品产业基础
一是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十五五”期间,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79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0万亩。通过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土地轮耕,加大“绿色农资”应用,推广复合微生物专用肥和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建设一批精耕细作标杆田。用好二轮土地延包政策,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夯实绿色生产基础。
二是实施种业引领工程。品种引导上,各县(市、区)围绕产业规划,因地制宜筛选3—5个高产、优质、绿色、宜机、抗逆品种,提高绿色优质粮占比,实现按图索粮。推广方式上,坚持市场和政府两端发力,完善良种推广机制,发挥供销社在农资供应、统防统治、农业社会化服务上的优势作用。品种选育上,深化与南农大、安农大、安徽农科院等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开展新品种选育示范。种质资源管理上,加强定远黑猪、皖东牛、天长三黄鸡、千秋山羊、滁州鲫等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扩大种群规模。
三是集成推广良技良法。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全程专业服务模式。加强新型农机具和农业数智化运用,推广再生稻、机插秧、绿色水肥技术,实施机收减损、分开烘干、分类存储。
四是健全溯源认证体系。分类制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安全等标准规程,依托有关绿色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制度,建立经营者承诺、第三方认证、部门监管、政府背书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产品可召、责任可究的全过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上游可追溯、下游可溢价。倡导各地整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建立县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鼓励经营主体自检、送检,让消费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
(二)聚焦加工业水平提升,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条
一是明确县域主攻方向。如天长市可围绕大米、芡实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明光市可做强“小而美”特色农业,整合水面资源,重塑水产品品牌。来安县可借力南京区位,发展城郊型农业,扶持金华萃、太阳谷等龙头企业,在预制食品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推进加工业转型升级。建好用好南京农业大学滁州科教创新园区平台,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食品加工团队来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在长三角核心城市建设滁沪、滁宁、滁杭科创飞地。
三是培育链主带动集群。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瞄准初级产品加工、精深加工、物流、电商各环节,聚焦食品、饮品、预制食品领域,依照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排查产业链薄弱环节,按“链”索骥,“提篮选商”,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贯通优势农产品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地冷储、冷链配送等环节,打造“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仓储物流管理模式。
(三)聚焦乡村土特产开发,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特色
一是做优做强土特产。完善奖补措施,支持地方特色产品扩大生产规模,鼓励经营者按消费需求定制差异化产品。推进来安、琅琊等还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加快申报,促成更多良品申报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让滁州土特产记得住乡愁、留得住口感。
二是打造市域公共品牌。学习浙江“丽水山耕”品牌建设经验,依托农村改革发源地、醉翁文化、明文化、阳明文化等特色地域标识,邀请知名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量身定制滁州市域公共品牌。
三是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借鉴新疆农产品品牌运营理念,成立农产品品牌与产销服务中心,组建品牌运营团队,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投流,同步在周边火车站、机场、高速沿线、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区进行冠名,扩大品牌知名度。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媒体运营能力的“新农人”。
四是拓展多元营销渠道。利用皖美绿色食品暨循环农业博览会等平台,发挥异地商会平台作用,牵线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通过设立直供点、发展会员制等方式,推介“家乡特产礼盒”。结合中国农民歌会、滁州马拉松、骑行等重要体育赛事,设置“滁味补给站”,提升滁州农产品影响力。筛选一批优质农产品入驻大型商超和本地连锁企业以及机关单位食堂,设置“产地直供”专柜。
(四)聚焦农文旅融合,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功能
一是做强“后备箱”经济。加快推广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物联网监测、精准种养等设施装备,扩大新鲜蔬果、黑猪肉、跑山鸡等市场欢迎的优质农产品种养规模。
二是加快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滁州农耕文化、乡村非遗传承、特色节庆活动和手工制作技艺,依托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把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与开展农事体验、非遗制作、美食品鉴、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
三是用好电商平台。以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社交电商等电商新业态为载体,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滁州特色绿色农产品,通过平台链接、达人带货、“原产地直发”,畅通绿色农产品“出村进城”链路。
(五)聚焦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绿色食品产业支撑
一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协同投入机制,推动农业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助力项目招引、落地。
二是保障农业项目用地。推广定远县成立乡镇规委会做法,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时,根据需要合理规划绿色食品产业用地,预留绿色食品发展空间;灵活运用好我省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兴办企业等有关政策,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用地供应保障。
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出台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乡村运营、青年创客、新型农场主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丰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载体,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投资置业。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技艺和非遗传承,加强新型农民、适用技术、市场营销等培训,壮大新农人队伍。
四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强产业链党组织,赋能绿色食品产业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懂经营、善管理、能干事”的村级集体组织带头人,提高村级党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力和水平。
做强绿色食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多方施策、合力而为,在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来源:江淮时报
初审:陈力
审核:刘羽
审签:边叶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