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总第584期)
2025年6月19日
关于加强我市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雨反映,2025年是新高考落地的第二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从6月29日开始。虽然已有2024年新高考元年的志愿填报经验,但仍有不少学生和家长不能准确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只能参考2024年数据,不少机构利用家长和考生对专业指导的需求,推出多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也由此引发了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虚假承诺、制造焦虑、高价咨询收费、人员不专业等乱象,侵害了广大家长和考生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一是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考生及家长对高校专业设置、就业前景、录取规则等缺乏权威信息渠道,依赖网络碎片化信息或非专业建议,易导致误判。部分自媒体、平台为博流量发布虚假招生宣传,误导考生选择。
二是市场服务乱象丛生。高考志愿填报机构鱼龙混杂,收费虚高(如“天价”一对一咨询)、资质不明,甚至存在“代填志愿”“包录取”等虚假承诺。部分机构利用算法推荐功能过度商业化,忽视考生兴趣与职业适配性。
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部分填报软件违规收集考生个人信息,存在数据泄露隐患。AI填报工具的算法逻辑不透明,可能加剧信息茧房。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责任。建议由市教育部门牵头,区县级教育部门、当地行政部门和各个高中配合,结合学校实际师资力量,为本校考生以及所在地生源提供无偿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邀请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等本地高校举办公益性招生宣传咨询会,多搭建考生、家长与高校“面对面”沟通渠道,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现场咨询服务,帮助考生和家长近距离了解高校,尤其是对志愿填报流程、专业选择、专业就业前景方向等考生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科普答疑。此外,拓展线上咨询服务范围,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学习各地各高校通过电话咨询、网上问答、直播连线等方式拓展咨询服务的覆盖面的做法,开辟教育部门线上答疑“直通车”,对于高校招生计划、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进行专业讲解,努力满足考生和家长的咨询需求。
二是加强高考志愿填报权威平台推荐。加大对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等平台提供的高考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教育部为考生提供的“免费开放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等优质志愿填报公共服务。同时,打造招生宣传统一平台,比如在市教育局公众号上开设专栏,对各地招生机构、高校招生网站及其发布的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正规和权威的志愿服务信息。此外,建议探索“学生回校,老师讲解”服务,结合实际情况,由各级教育部门牵头,高中学校落实,开设志愿填报指导课程。通过课时津贴、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参与教师支持,鼓励本校老师先自学,而后统一在本校按原班级开展对应指导。
三是加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治理。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我市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进行全面排查,核查机构资质和从业人员资质,实行备案考核制度,进行周期性考核,对于符合从业要求的,将其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时长等进行社会化公开,对于不符合从业要求的,予以严肃处理,同时积极介入维权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加大线上线下执法检查力度,对网站、短视频APP、微信公众号等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性宣传等违法行为的视频主体进行下架、停播、封号等处理,提高对侵害考生合法权益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惩处力度。强化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消费预警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注重识别虚假宣传等行为,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保护自身权益。此外,严厉打击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违规行为,对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欺骗误导等违法行为的机构进行严厉处罚,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强化震慑效果。
来源:信息调研室
初审:陈力
审核:刘羽
审签:边叶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