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政协
当前位置:首 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安徽日报客户端 | 滁州市政协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资政建言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张 妍         [关闭]

“全球光伏20强企业10家落户滁州;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增长超38%;新能源汽车产业超600亿元;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氢能、低空经济等初露头角,未来可期……”


这是滁州市政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资政会专题纪录片中的一些片段。经过近六个月的筹备,日前,这场凝聚了众多汗水的年度协商大会拉开了序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政治任务,是落实省委“两高一加快”要求的重大举措,更是按照市委七届七次全会要求,完善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争先创优,向“新”发力,主攻“新三样”,拼抢新赛道,产业动能不断壮大,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开放合作更为紧密。站在新起点、落实新部署,振翅欲飞的滁州呼唤新动能。

为助力滁州趁势而上,年初,市政协顺势而为,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确定为资政会课题。

摸清底数 找准症结

3月底,相关专委会成员、政协委员、专家等组成三个调研组,由三名分管主席分别牵头,围绕“产业升级”“科创引领”“开放合作”三个子课题,先后进车间、访一线、听介绍,全面摸清我市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中,我们发现,滁州正逐步实现‘环滁皆山也’到‘环滁皆产业’的转变,新兴产业更是呈现向上势头”,市政协负责同志说。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创新主体量增质升、人才集聚势头向好,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几组数据令人振奋:

全市战新产业产值超2400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4大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80%左右;新签约亿元以上“新三样”项目182个,占八大产业链项目45.6%。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战新企业达6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1027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省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3个,获评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3家。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

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大学生3.6万人,同比翻番。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数以及新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重点人才计划、省人才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我们欣喜于目前的成绩,但通过外出调研,通过对标沪苏浙自查,相信大家也都清楚地认识到,放眼长三角,滁州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省外调研结束后,课题牵头负责同志总结。

从新兴产业发展看,我市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八大产业存在缺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问题,在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上略显滞后。

从科技创新融合看,部分企业的研发主要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原始创新成果较少,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数量不多,辐射功能有限。

从创新资源要素看,人才支撑不强仍然是制约创新创业活力的主要问题,引进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够,青年产业人才储备有所欠缺。

……

聚焦产业 精准开方

光电产业是随着光电技术的兴起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产业。近两年,滁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惠科、长电、光智等为代表的光电企业落户滁州,形成支撑滁州光电产业的“黑马”。

2023年,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揭榜组建“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成为全省9家首批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战新产业总产值的15.2%,其中半导体及光电企业实现产值超480亿元,跻身“千亿级”光伏城市行列。

“我市光电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样不少”,光智科技总监潘磊说,“滁州光电产业集聚程度还比较低,缺乏独立的产业园区,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产业凝聚力不强”。

如何加快光电产业链集聚?潘磊认为,可以依托现有的研发生产平台,规划建设省级光电技术产业园,瞄准激光雷达、智能传感器等高端领域,加大项目招引和产业链集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联系国内一流高校及研究院所,共建高端科创平台,形成相关技术的聚变效应,打造滁州“光谷”。

光电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更是未来可期。

滁州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限上)企业483家,居全省第三。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0多个,总投资约1800亿元。

但整体竞争力不够高、研发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跟不上、芯片产业发展不足、整车制造还有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制约着产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建议,三位一体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三城”,全力支持汽车整车项目批量生产,尽快投放市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合滁合作园等跨区域汽车产业一体化合作,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及汽车综合试验场项目。

如何补齐短板强弱项,将滁州打造成产业迁不走、人才留得住、创新有平台的长三角福地?

为助力破解这一难题,市政协三个调研组经过十余次打磨,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县(市、区)政协、部分委员、专家代表纷纷围绕光伏、新能源电池、氢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服务机制等方面建言献计,提交协商发言28篇。

“建议抢占氢能源产业新赛道,布局一条涵盖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上游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实施电解水制“绿氢”,中游引进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源重卡生产企业求突破,下游探索氢气储运新模式,服务好氢能源利用。”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发挥好滁州区位优势,主动靠上去、全面融进去,建强产业功能区,聚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引导优质项目来滁落户,深化产业链共建、科创协同,实现借力飞跃。”

“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邀请企业参与教学,构建“双师课堂”,着力破解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制约难题。”

“聚焦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加强科技招商,通过平台招引、大赛招引、基金招引等模式,广泛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和科技项目,聚力把滁州打造成为服务合肥、南京乃至长三角的科创基地。”

……

“资政会选题体现了高站位、调研体现了高质量、建言体现了高水平”,市委书记、市长吴劲充分肯定,认为给出的意见建议非常具体,契合滁州实际,对下一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很有借鉴意义,要求分管的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吸纳,充分体现在今后政策谋划制定中,最大限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提出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大力发展制造业,在下好创新先手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良好生态、完善人才机制上聚焦用力。

市政协副主席陆峰要求,将四个“聚焦用力”作为市政协下一步协商建言的履职重点,主动跟进资政会“下半场”,多提有用之言、多成有益之事、多出助推之力。

(张妍)

查看原文链接: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初审:陈力

审核:刘羽

审签:边叶华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政协滁州市委员会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邮编:239000

皖公网安备34110302000262号

皖ICP备07007339号

  • 滁州政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