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滁州日报》第10000期的版面,一段饱蘸深情的告白让人心潮澎湃:“何其有幸这么多年始终见证、记录、感悟、报道滁州的事、滁州的人,用笔触写下世间大美,用文字体会人间大爱?何其有幸能赶上这样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身处滁州历史上前所未有、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正因有幸,才倍感荣幸。作为政协委员,荣幸为人民代言;作为新闻工作者,荣幸为时代发声……”
这正是滁州市政协委员、滁州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施璇的内心独白。这位土生土长的滁州女儿,200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记者,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融入到对滁州这片土地的深情里。
担任市政协委员后,施璇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把政协委员和新闻记者的双重身份结合起来,做好“同题共答”的文章呢?施璇的答案是,“用自己的委员提案和新闻报道强信心、聚共识、促发展,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昂扬奋进的滁州。”
“这些年,滁州的变化是翻天覆地啊,而我见证并记录了滁州崛起的每一步。”谈到滁州的发展,施璇如数家珍、难掩骄傲,眼里透着清澈的光。
滁州“朝着冲刺全省第一方阵阔步进行”,怎么冲,如何冲?随后,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席卷皖东大地,施璇深入省内兄弟市和省外城市,借他山之石,谋发展之策,写出了《解放思想创造“合肥模式”》《“千万”招商引来千万“凤凰”》《自主创新铸就“芜湖灵魂”》《拥江展翼缔造“宣城速度”》等调研报告,汇编成《潮涌皖东正扬帆》一书,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新一轮解放思想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2016年,滁州又明确了“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奋斗目标。对接大江北、融入长三角是当时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施璇深入南京江北新区,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深入调研,写出了《共舞大江北 逐梦新时代》《改革,锻造滁州凤凰涅槃的关键一招》《开放,打造滁州改天换地的历史创举》等重磅文章,让创新发展深入人心。
“仅仅3年后,滁州就跃居到全省第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站稳全省第三城之后,2021年,市第七次党代会又提出了“冲刺全国八十强”以及“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的奋斗目标。
今年年初,滁州又一次迎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从“3000亿”跃升到“4000亿”,这座势头强劲、动能澎湃的“安徽第三城”仅用了4年时间。不仅如此,滁州从2012年的全国第185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85位,是近十年全国进位最多、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解码滁州:五个“1”是这样炼成的》《从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到安徽发展的“一匹黑马”》《朝着争先进创一流阔步前进》《走就走在前列 干就干出一流》《与强者竞争 跟快者赛跑 向高处攀登》《干出好成绩 拼出新业绩》……施璇笔下的一系列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文章,凝聚起全市上下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强大力量。
从冲刺第一方阵到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背后是一代代滁州人“五加二、白加黑”,咬紧牙关加油干的拼搏接力。“大家都在奋斗,我又怎能懈怠?我要一直用手中的笔为滁州鼓与呼。”这些年,施璇写下的新闻稿件、社情民意、委员提案达到4000多篇,字数累计500万字以上。
除了关注滁州的高质量发展,滁州的改革也是施璇牵挂于心的大事。
2015年的初秋,施璇像往常一样浏览着各地民生信息,一则消息引起她的注意,有老百姓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在天长得到有效破解。这让她眼前一亮,“医疗问题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若真有好的解决模式,那可是一条极具价值的新闻,能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说干就干,施璇立刻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天长的旅程。抵达天长后,她直接深入到基层的各级医疗机构采访调研。
经过几天的深入调研,施璇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回到住处,她写下了《全国医改示范的“天长样本”》这篇调研报告。《人民日报》、新华社、《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组建采访报道组分赴天长,宣传医改亮点、经验和成果,让天长医改备受瞩目、大放光彩。
“基层治理首先要沉到基层去。”19年来,施璇跑遍滁州县(市、区)、园区、90多个乡镇街道、300多个村。博世西门子、康佳、惠科、创维、飞利浦、盼盼、银鹭、六个核桃、南玻、福莱特、三棵树、力神、比亚迪、隆基乐叶、捷泰、天合光能、晶科、东方日升等招引的知名企业生产线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撰写的《高举改革大旗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人民政协使命任务》征文,以及《关于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免费乘公交的建议》《关于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的治理建议》《关于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等多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都是来自于基层调研,多次被领导批示及采用,获评“优秀政协委员”。
“作为政协委员,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说,要练就十八般武艺”。近年来,施璇制作30多篇专题报告,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基层单位开展了上百场宣讲,时常与群众坐在一张凳子上、面对面坐在小亭子里,不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还把滁州动能澎湃、大有可为的发展势头说到群众心坎里。“原来滁州发展这么好,我们要留下来就业!”在滁州学院,听完报告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滁州的8+3产业体系非常吸引人,这给我们就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在金鹏控股集团,外地来滁务工人员对滁州的产业发展饶有兴趣。
能说会写,源自心中有爱。“每一个文字、每一次讲述,都是我写给滁州的情书,而我愿为她写下一生情书。”施璇爽朗地笑着,目光无比坚定。
来源:江淮时报
初审:陈力
审核:刘羽
审签:边叶华
分享